尚书阅读>都市>世间清晨皆微凉 > 疾风知劲草(二)
    “前面说过,朱元璋实行肃清政策,把武将杀得没剩几个,加上前面两个儒生除了指手画脚,也没什么真本事了。朱允炆派出的将军都是不懂兵法的,在久经沙场的朱棣前就是螳臂当车,胜败早已注定。

    “就这样,朱棣做了皇帝,年号永乐。既然明朝开始不朽的永乐之治了,那么接下来咱们回归课文,永乐帝设立了内阁,加强了皇权……”作为高中老师,她也怕耽误课程进度,被主任教育。

    学生正在兴头上,一个喊着“别啊”其他人纷纷起哄。她想既然学生有兴趣了解历史,就该鼓励,再说试题千变万化不离其宗。照她过去的教学经验看,只要学生作业照做,课文熟悉,班级的历史成绩就不会落后。

    不过她提了个条件:“朱熹认为读书有三到,心到、眼到、口到,你们要想多了解课外知识,课内知识必须稔熟于心。一个学期内熟读课文至少三遍,不用死记硬背,早自习的时候用心朗读就行。月考成绩出来,我就知道你们有没有用心了,不求进步太大,起码分数别太难看,我呢顶多是被领导批评几句,你们可能还要遭受皮肉之苦喔,是吧?一句话,你们只要熟读课文,我保证,考试不会差。”

    待学生们齐声答应后(当然,一部分人是凑热闹的),她接着说:“刚才讲到朱棣攻下南京。大势已去,皇宫被烧,不知是葬身火海还是障眼法,朱允炆和宝玺一起失踪。烧焦的尸体没法让朱棣安心,如果当时明朝有DNA鉴别技术,朱棣就能知道朱允炆到底有没有死,确实死了的话,他就不用提心吊胆。

    “他的害怕是有道理的,毕竟侄子才是名正言顺的继位者,真要东山再起,一声号召,恐怕是能掀起轩然大波的。而名不正言不顺本身就是儒家大忌,一些官员就通过怀念朱允炆的方式来表达对朱棣统治的不满。他自知皇权来路不正,心里发虚在所难免,要想绝后患就得斩草除根。于是他派胡濙出去,名义上是找神仙,实际上,他的任务很可能是打听朱允炆的下落,活要见人死要见尸……

    “为了巩固政权,朱棣也是颇费了一番心思的。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他跟他老子一样残暴。皇帝要杀个人有时候要灭九族,朱棣杀方孝孺,整个诛十族。一开始朱棣其实想重用方孝孺,不舍得杀,但古代的读书人很重气节、伦理,他觉得朱棣的皇位来之不正,誓死不从,朱棣就以九族威胁,哪知道方孝孺脾气犟,说十族也不怕。

    “朱棣是谁?他想,我让你给我做事,是给你面子,既然给脸不要脸,那就别怪我杀鸡儆猴了。然后,他就真的加了一族,就是方孝孺的朋友、门生。你们想,那得多少冤魂!

    “朱棣还重用锦衣卫、东西厂。他害怕呀,怕朱允炆没有真的死掉,怕旧臣不是真心服他,他必须得找专门的机关帮他监督官员的一举一动,赋予他们很高的权力,能够随时逮捕他们想抓的人。

    “当然,他不能老想着和大臣斗来斗去的,国家还等着他去治理,其中一件事就是派郑和出去。郑和下西洋,现在很多人认为是他到南洋炫富去的,其实不尽然。国内的生产线满足不了百姓的物质、精神需求,郑和就出去找奇珍异宝,比如香料,别看现在进了寻常人家不稀罕,当时中国可没有。

    “欧洲很多航海家,从外面代购香料回去,高价卖出,贵族才有钱有权使用。这还不满足,一些国家就武力占领香料岛,让殖民地为本国提供便宜而当地稀缺的香料。

    “言归正传,中国的东西也有出口的需要。把中国的货物卖给外国人,这对明朝经济发展是具有积极意义的。好比现在,我们既要出口大量中国制造的物品,也有使用进口货的需求,这是全球化的过程里不可避免的。

    “和西方的远洋航行不同,郑和的团队秉持了和平原则,带的军队很多,实力很强,可是他并没有号召手下烧伤掳掠。他带军队,是为了自保,海上有海盗,陆地上不能保证所有人都友善。举个例子,锡兰就妄图白捡东西不给钱。但中国人是好惹的吗?不可能!郑和也牛,他把国王掳到北京,让他做出不再造次的保证后才放回国。”